让网络“小原住民”安全上网
时间 :
2024-09-25,02:23:47
编辑 ::147小编
国务院近日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等方面,对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要求。助力网络“小原住民”安全上网,检察机关一直在努力。今天,《检察日报·未来周刊》特别报道三地检察机关综合运用“四大检察”职能,依法能动履职,为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筑牢防线的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
加强自护
练就识别网络乱象的火眼金睛
“我在打游戏时认识了一个富豪网友,他说有个赚钱的好机会。”今年1月,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案件,涉案38人偷渡至缅北参与电信网络诈骗。在这些涉案人员中,17岁的高中生王某引起了检察官的注意。本该在学校念书的王某为何想要偷渡到缅甸呢?原来,王某在玩游戏时,结识了玩家彭哥。彭哥表示,只需“在游戏房里帮人上分”,就能轻松实现月薪过万元。不仅如此,彭哥还希望王某介绍朋友、同乡一起参与。在彭哥的鼓动下,王某和另外两名朋友结伴偷渡至缅北,没想到误入电信诈骗团伙。近年来,随着网络空间乱象层出不穷,未成年人网上“冲浪”险象丛生。作为互联网“小原住民”,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被网络全方位包围。然而,由于未成年人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网络防护知识等,部分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及不良信息的侵害。相城区检察院检察官曹黎指出:“除了通过游戏诱骗未成年人,部分不法分子还通过短视频等平台,向国内青少年传播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武装暴力等不良信息。”因此,全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势在必行。惩防并举
让隐形的伤害无处可藏
在严格的“限游令”“青少年模式”等管控措施下,很多网络平台都设置了“层层关卡”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但仍有不法分子抓住未成年人想畅玩网络游戏的心理进行牟利。刘某就是其中一个。家住虎丘区的一名家长发现儿子无心学习、沉迷游戏,查看孩子手机后才发现,孩子频繁租用网络游戏账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竟花费2000余元。公安机关将此案移送检察机关后,经调查订单信息、支付记录、聊天记录等,检察机关引导公安机关挖出了一条出租游戏账号“产业链”。刘某利用部分游戏平台实名认证系统的漏洞,批量购买、出租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码和人脸动态视频的整套个人信息,并经过“特殊运作”解锁部分平台的人脸识别认证,再通过信息更替、换绑等实现对多个现有游戏账号的掌控。因刘某购买的都是还有一两天就成年的个人信息,未成年人租用后很快就能摆脱防沉迷系统规制。此外,刘某还提供远程解除“人脸识别”弹窗验证、人脸“修图”等操作。靠着出租账号和提供“技术服务”,刘某拥有了不少未成年“客户”。虎丘区检察院审查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同时,刘某侵犯了不特定多数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财产权,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损。“你看现在人脸识别很规范,页面上还醒目设置了实名认证和未成年人使用提醒。”虎丘区检察院检察官曹聪告诉记者。在依法追究刘某刑事责任、要求刘某履行相关公益赔偿责任的同时,检察机关给相关网络游戏平台、手机制造商及网络游戏账号租赁平台制发了检察建议或法律风险提示函,让办案效果真正为平台企业“打补丁”“敲警钟”。“以前对相关政策理解落实不到位,多亏了检察官及时提醒,帮助我们堵塞了漏洞。”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企业责任、行业监督、场所管理……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火墙”是个系统工程。苏州市两级检察机关联合公安、网信等职能部门成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盟,推动开展行业走访、摸排、整治等活动50余次;强化综合履职,先后提起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向网络平台、运营公司及行业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或提示函10次。追根溯源
用爱和温暖唤回每一个孩子
他用一团火点燃了自家书房,也试图用这团火点燃长久紧张的亲子关系。家住昆山市的中学生小丁因病休学,其间与母亲因使用手机问题发生争执。为了能让小丁戒掉网瘾,母亲一气之下摔门而出,多日不归,留小丁一人独自在家。小丁情绪愈发崩溃,用酒精引火点燃书房,造成自家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元。在被问到放火原因时,小丁激动地说:“我和妈妈吵了架,她就不要我了。”承办检察官了解到,小丁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关心少之又少。正是这样的“放任式”家庭教育,让小丁沉溺在网络游戏世界里,消磨宝贵的青春。面对孩子的问题,母亲却以为可以简单地用“冷暴力”将孩子威慑住。检察官第一时间邀请专家对小丁作了心理评估,并与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协同制定了“一对一”帮教矫治计划。2022年11月,昆山市检察院依法对小丁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经过量身定制的帮教和亲子关系指导后,现在,小丁的父母重新担起责任,亲子关系得到了良好修复,小丁也不再沉迷于网络世界。孩子出现网瘾,有些家长往往只看到事情发生后的“烂摊子”,处理时也仅是简单地宣泄情绪和指责。而青春期的成长“烦恼”、父母的“缺席式”养育等,容易让未成年人滋生认知偏差、过激性强、易受暗示等情感心理问题,而网络、游戏便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心病还需心药医。苏州市检察机关一直致力于挖掘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用更专业的方案、更温暖的陪伴修复每一段脆弱敏感的亲子关系,用线下的“正能量”驱散线上的“不良诱惑”。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未检干警均自学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考核,该院先后举办“家长支持性成长团体”系列培训11期,服务198人次,帮助解决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238次。针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同家庭未成年人涉网情况,苏州市检察机关推出“V未来”未检品牌,打造“V未来”专业化办案团队。办案团队通过对监护人单独教育和推动监护人、子女双向交流相结合,心理干预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等,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效果。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必然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当前,网络安全风险以及诱导沉迷的表现形式都在快速迭代,各项监管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备,父母、老师和未成年人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也存在一定滞后性。此外,网络放大了现实中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使有些问题以更尖锐、激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解决这些问题仍需要全社会协同加大力度,加强线下源头治理。”苏州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军告诉记者。(文中涉案人物均为化名)为进一步巩固校园“表白墙”整治成效,龙泉市检察院还牵头相关单位建立全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机制,以一次网络环境排查治理、一个统一网络举报平台、一次网络素养提升行动等“六个一”为抓手,持续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净网护苗”行动。